这的确是一部“作业”水准的作品!还没看完赵薇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时候,我就想。多么虚假的故事,多么肤浅的表演——所有人除了不像当下中国的大学生,他们什么都像。看看里面唯一的美女阮莞吧,那哪里是大学生啊,整个就一熟妈呀……
即便是跟早年那部做作到要命的《女大学生宿舍》相比,无论在故事上还是表演上还是别的其它方面,《致青春》也都显得更加不堪。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但那间宿舍没有任何改变,中国电影人对“青春”的认识也依然还停留在小布尔乔亚式白日梦的空想层次:机械的贴标签般的角色设定,使妄图把“各种人物”都塞在一起的野心看上去十分可笑,仅凭此一点,无论何种类型片,都首先宣告了自己的失败。而非正常家庭关系、完全有别于广大普通大学生的种种“出位”情节和几乎从一开始就准备好的悲欢离合的预构以及对现实生活矛盾的乌托邦化故意规避,简直就是一部烂俗青春电影的全部标志。如果前面的硬扯你还认为那是弱智话,那么我相信,后面的阮莞之死,会让你立即将编导鉴定为脑残级别。你可以在《致青春》里发现《女大学生宿舍》的影子、发现《红衣少女》的影子、《观音山》的影子、《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影子》甚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的影子……它们是如此相像,甚至可以给同一首歌曲作MV的画面,这还真不是抄来抄去使然,真实原因在于,它们都脱胎于同一个Martrix母体——琼瑶。
我始终固执地认为,一部真正合格的青春电影,它首先必须不出现有问题的父母、不出现在洒满阳光的林荫道上骑自行车、不出现异于普通百姓的特殊经历、不出现有前因必有后果的人生归宿……一句话,它不能出现任何“非正常非主流”的东西,否则,那怎么看怎么都是硬咯吱你的痒痒肉硬捣你的泪腺,怎么看,那怎么都不是你我劳苦大众家庭万千普通孩子的青春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一家人奉为经典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只不过是属于一小撮特殊人士的私人叙旧,而已。
无论你是70后还是80后哪年之后,大家的青春其实很平淡,我们从来不会像影片中那样,满嘴“爱情是一条河”、“让青春不朽”连人话都不会说,我们家庭和谐身体健康被迫读书压力巨大从不滥情也不出格胸怀大志面对现实默默承受,没有那么多的狂风暴雨,没有那么多想象中的意外重逢。我们的青春它没那么好,也没多么烂;苦逼的日子不占主流,乐活的时光偶尔点缀;从来不是好孩子,终也未入黑社会……青春都一样,无所谓朽与不朽,无所谓悔与无悔,就像摩根·弗里曼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段独白所言:我多么想对当年那个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陈凯歌说过:票房说明不了什么。非要说明点什么的话,那只能说明,中国没品位的观众太多了!

